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苗炜谈内容创业:我们左右不了浪潮,只能耐心等待,顺势而为

发布时间:2016-07-29 发布人: 浏览次数:0


作者:王丹君

同样是媒体人创业,与其它人正努力成为商人不同,苗炜则还是保留了媒体人的风格。

2015年7月,知名媒体人苗炜辞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和《新知》杂志主编职务,从三联书店正式离职。离开三联之后,苗炜开始着手创办刻画视频,“我出来做短视频,其实可以算是平台创业。”

2016年4月6日刻画上线,苗炜特地写了一篇文章:《生机勃勃地活着》。文章中写道,“早年间,筹划《生活周刊》的时候,一位同事曾这样定义“生活”——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那时候我们年轻,充满希望,此后渐渐明白,生活并不容易,昏暗的事物过于强大,要做到生机盎然并不容易。然而,过一种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大。”

大概是这样一种愿望催生了“致一切美好事物”的刻画视频。在位于三里屯的办公楼里,苗炜接受了《三声》的专访,讲述了自己在崭新的短视频领域所做的探索和尝试,也聊了聊当前的感受和疑虑。

以下是他的口述。

1 我们是后来者

短视频领域现在的势头很热闹,在生活方式领域我们是后来者,前面已经有一条、二更、企鹅吃喝指南等等。我现在也在学习,我没有特别强烈的视觉上的风格和要求去让别人贯彻,但是我希望看到不同的东西。

未来,怎么能做出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是我们要解决的。

我出来做短视频,其实可以算是平台创业,我们相当于一个大公司的一个研发部门,所以一开始刻画的频次也不是那么密集。刻画上线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第一个月的时候是周一周三周五推送,一共三次,现在是每周五次。我们正在慢慢稳定产量,保证每个多月生产出20条片子,这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事。

原本每周三条的计划是要定到年底的,但因为处在互联网大环境中,后来就推翻一开始的预设,不久后就变成了每周五条。

其实一开始做短视频就是妥协的。开始就会想,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是35岁以下的女性,我们的关注者六七成也都是女性,我会想这些女性都喜欢什么呀?然后想肯定会喜欢实用的,怎么做花艺作品啊怎么做菜啊。但是内容是不是一定是要实用的,也不一定。大家喜欢什么,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有趣的有创意的内容我们都想尝试。

好的东西特别多,并不是说一条就是最美的了,我们才刚开始学习,会慢慢去尝试。与国外相比我们会发现,短视频和影视一样,我们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短视频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我们现在甚至在尝试做一些动画,去和个人动画师合作,做两三分钟的动画,可能会是有点虚构色彩的有故事情节的片子,但也是表现一种生活状态的。

当然,我们也不会放弃拍摄一些茶叶、日本瓷器、版画之类的。另外,我们现在在想拍一些关于艺术的短纪录片。我们在和艺术工作室和艺术家谈一些细节,想拍成90集,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各30集,能把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生态都描绘出来。这样的特大体量的结果,最后也许能成一个短纪录片库。短视频是个特别好的工具,能将艺术家与其创作的艺术形象快速地对应起来。

和其他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不同的是,我们的短视频未来可能会变成电视节目,所以我们很看重作品的版权价值。因为我们公司本身是一个传媒公司,它有很大一部分业务在电视上,《一城一味》、《中国味道》这几个电视节目,都是上面的公司拇指英雄做的。短视频积累到一定量级,我们就会有电视节目出来,可能也会和公司业务关联。

对于影视公司,这些东西就是资产。短片能把一个创意迅速固化,一个创意不知道是谁的,但你把它拍成片子了,这个创意的版权肯定就是你的了。

至于变现的事,因为我们是研发部门,一开始也没想着挣钱,拇指英雄有大量的广告业务,能带来广告资金。但是我们做了一阵子之后,还是打算独立出来,会进行融资然后推广。之后的变现模式,我们会先从电商开始做,也不排除IP价值的开发然后变成电视节目,做成大型电视真人秀这种可能性。

变现的尝试,或者说很多事情都是一种盲人摸象。有时候打开微信,朋友圈里转罗振宇说,什么什么不行了,他说变了就都变了?他也是瞎子摸象,他摸到的是大腿,那你也不能拦着我摸啊,我还摸呢,我摸着的是耳朵。我摸到的是这样的,你摸到的是那样的,大家一起摸,一起拼凑,谁也不比谁更厉害。

有人说对于创业者来说微信的红利期已经过了,我也认同。但是现在来看,人是没办法赶潮流的,就像我没赶上短视频这波浪潮,那也没办法,我已经上了贼船了。

现在VR、直播都很热,如果又调转方向去那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VR、直播我们也都会尝试,但终究都是作为辅助性的东西。

2 被裹挟着前进


离开媒体有没有不安全感?肯定有,但是如果不离开媒体我的不安全感可能更强。

我在三联呆的时间太长了,太舒服了,本来一个礼拜上八个小时的班,现在一天就要上八小时。杂志是眼瞅着不行了,我们每天生产的信息太多了,大家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信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文章会发到你的朋友圈。杂志生产好文章的能力太慢,也太差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建立起一个鸿沟,你建立起的东西很快被冲垮也没办法。

现在做的事情和杂志太不一样了,但你只能去适应。你每天都要去试,主要是做短视频,但你也要试试看直播,要试试看VR拍摄。有的时候,由不得你特别理智地去想一些问题,都是非常被动的,整个环境就裹着你前进。

这些东西互相裹挟着你前进前进,加速度,特别不适应。就是每天都觉得怎么这么累啊,干一会这件事,刚熟悉了,就马上又有别的事来。原来做杂志,一堆的专栏,报道码齐了事就完了,现在就要不停去适应。

现在做视频选题和做杂志的时候选题完全不一样。原来我们做记者的时候,一个题目就是一个题目,你今天采访这个人明天采访那个人,就可以了。在杂志里,确定了一个题目,就根据这个题目肯定能写出东西来,有点像派公活分配任务。

但是视频不一样,拍视频需要考虑能不能批量生产,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做。我们现在有一些创意可以做到批量生产。比如说《一个厨师的文学梦想》这个视频,创意的核就是复原小说里吃的食物,可以拍《七宗罪》里的意大利面,可以拍《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里吃的饭,这个想法的表达能不断扩大和复制。

短视频费钱,但是天生好像也能往里塞钱。短视频的成本肯定比写文章高,但你也应该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它天生就有广告的的可能性。我们开张没多久,就有很多人来谈赞助和谈广告,杂志你做一个月也没有,所以毕竟是不一样的。

见得多了,想法是会慢慢转变的。我原来特别不喜欢自媒体这个词,后来我发现,自媒体不管多大多小,估值多少,都是你的。之前老一辈还考虑内容怎么从喉舌这个观念拆分出来,年轻人就不考虑这个问题,就觉得这事是天经地义的,本来就应该为自己干活。因为我知道老一辈人是怎么努力的,再看现在,就觉得现在还是挺厉害的。咱们国家进步太缓慢了,多少年都停滞不前的一个状态,多少年混乱退步,但是现在资本上有进步了,就是很厉害的一件事。

但是一些在占到渠道优势的自媒体,好像被推崇得登上神坛似的,我也没那么认同。有的自媒体粉丝特别多,但是它在智识方面就做得有多好吗?就赶上南方周末、三联周刊了吗?我的想法可能还是比较老派,比较愚昧的,要说做内容做得好,肯定是要在智识水平审美上,比原有的做得更牛逼嘛!

这样我才会觉得是真厉害。但是没有,他们只是在渠道方面占到了优势。作为内容生产者来说,是不是这样就行了?我觉得好像不是,我觉得是更努力地做出一个有创造性的东西出来才更有价值。

内容创业者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作为内容创业者操作不了平台方面的事情,操作不了技术层面的事情,这个行业内容为王是扯淡。永远都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小小的内容公司左右不了那么大的事。


我们只有顺势而为,耐心等待,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