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育儿,又不是育儿。
在开场之前,苗炜老师曾这样描述他的新书《给大壮的信》。
看完书,听完苗老师的分享,更为理解这句话里的玄机。
6月16日父亲节,天气清凉舒爽。
童心读书会聆听苗炜老师分享,如何以父亲和孩子的双重视角抚育一个新生命——来,让老爸藉着陪你,好好重新生长。
只是“这一遍生长”跟“当初那一遍生长”有许多不同。
如今的世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身为父母,只要你愿意学习和探索,尽可以是一位优秀的领路人。
好比选择文学底蕴深厚的故事来阅读,我们可以选择聪明人设计的游戏来玩,而非轻易下结论,认为哪些好哪些不好。
有时候,问题不在事物本身,在于为人父母的过于紧张,面对在座家长的一些烦恼,苗老师反复提醒——“别太在意了”。
有些问题却又不能疏忽大意,比如,适时从孩子的世界里退开,并早早学习接受,孩子终有一日要“离开”。
“父母心”这三个字,只有亲为父母,才能体验出个中份量吧。
带领孩子向一个什么方向生长,苗炜老师有着作家的成熟思考和期冀——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深刻反省,为孩子清理出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保存他“野蛮”的天性;保护他双手的灵性和创造力;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多试错,以找到自己这一生使命所在……
其实,更具普遍意义的是,尽管我们许多人都在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在生活,请不要遗忘我们心里的“那个孩子”,那个不理会“时间把戏”,不被种种观念控制的,如实哭,如实笑,如实喜欢,如实害怕的孩子。
“那个孩子”会借助另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重焕生机,也会因为一些美好的事物而苏醒,只要你愿意。
“孩子”,除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别忘了我们还有家人。
“我太太生完孩子,老人来家里帮忙,晚上,大家各自在房间里休息,彼此能听到熟睡的呼吸声。这样让我重新意识到什么是‘家人’。”苗老师回忆道。
是的,亲人的触碰,亲情的纽带,威力不可思议。
结束前,苗老师朗读了两段大壮妈妈写给大壮的话:两年前那个夏天,我肚子已经很大了,每个夜晚,我和你爸走很长的路,你爸总是问我:“我儿子在干嘛呢?”我说:“打嗝儿呢。”
他一脸狐疑:“你怎么知道他在打嗝儿呢?”我能感觉到。
下一次他还问,我儿子干嘛呢?他是怎么打嗝儿啊?
你在我肚子里左蹬右踹的时候,我就给他看,肚皮这一秒朝左歪过去,下一秒右边又高起来一块,他一脸惊奇。
他想象不出肚子里有个会动的生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是属于我的独特体验。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难得的体验,对一位母亲来说,生孩子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2016年立秋那天,去医院待产的路上,雨水顺着汽车挡风玻璃流下,
空气里有股清冽的气味。
第二天,我睁眼向窗外看,艳阳高照,天空很大,很蓝。
你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