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雅迪公益 >

循着问题,自由生长

2019 年 2 月 24 日下午,雅迪传媒第 11 期『童心读书会』于“得慧堂”茶空间暖心开启。在王歌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一同探索了《我不知道我是谁》这样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绘本。




一. 她是谁?



写报名贴之前,我曾经思忖,如何向不熟悉她的人介绍她。在征询过本人意见之后,我收到一篇曾经出版的文章:里面有她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对两个孩子的抚育经验,对孩童世界的认识,语言构建自身的作用,语义逻辑对人们之间沟通的影响,如此等等。于是,我选择了惯常的介绍:名字、身份、职业、研究领域,并且附上了照片。当时我想,这些信息也许足够了。

王歌,两个孩子的母亲,富于哲思力和艺术审美力的学者,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领域涉及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启蒙以及德国现当代哲学。

活动开始前,我有些怀疑,这能代表她吗?她是谁,意味着“关系”——对我而言,她是谁?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无论之前是什么铺垫,带着什么样的认知,见面时主要还是以直觉来确认的,一次一次的见面,一次一次的变化和沉淀。我最清晰的不是“她是谁”,而是我喜欢她的特质:像高原上的鹰,舒展、全观、精准、不失柔和及丰富。



二. 你是谁?



王歌老师以“你是谁”,俯身询问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请每个人很直接地用一句话回答,于是有了以下几种答案。


我是某某某(姓名)

王老师:如果在网上搜索,能搜索出许多同名的人。那么,什么才是坐在我面前的,独特的你?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了激情的人

王老师:这两个形容词,似乎能描述您,却没有呈现“你之所以是你”的特点。


我是小老虎 / 小老鼠

王老师:如果全世界都遵从十二生肖的传统,那么全球有十二分之一的人都可以说我是属老虎或者属鼠的。


(有母亲替孩子回答了问题)

王老师坚持要听孩子自己的回答,并引导孩子:“有没有一种介绍方式,让你介绍完自己之后,感到很开心,感觉很像是你自己呢?要警惕所有大人替我们回答的问题。”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王老师: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和你,两位母亲,哪一个是“你之所是”呢?为什么“你之所是”要由你最骄傲的事来决定呢?而不是你最羞耻的事情或者最羞愧的事情?


我是谁谁的妈妈

王老师:什么表现出了你的独特性?换言之,有什么让你觉得,只有你是这样子的。


我是谁谁妈,如果在其他情境里,我就是我自己。

王老师:看来“我之所是”不是恒定的自我状态,取决于结构或关系,或是条件和合的呈现。另外我是我所是,是一个绝对没有错误的回答。《圣经》里面上帝也是这样回答的—— I am who I am.  我是我自己,可以是极为丰富的,当神说起来“我是我所是”的时候,后面部分是完满的。但如果是我们这样回答,就要接着追问。


我是一个……(职业)

王老师:为什么名字、身份、职业取代了我们“是谁” 这个概念?


我是一个想……(愿望)的人

王老师:用一种愿望和尚未存在的状态来描述自己,用一个不在场的东西来形容自己,即,我希望把“我的愿望”当作是我的本质。很有意思。


我是……(孩子的小名)

当追问孩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叫这个名字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时,孩子沉默了。 王老师说: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总觉得要有正确答案。为什么有了问题,就要有对的回答呢?为什么不能够有跑题的或者异想天开的方式呢?谁让你不敢,谁让你害怕呢?这些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所有让你觉得,这句话我怕说错了,我会不好意思……让你害怕的东西,这个东西为什么能发挥作用?是谁让你有这种感受的?


我是某某姐(公司同事对她的昵称)

王老师:选择了一个公司内大家共同称呼的身份来体现自己,而不是家庭身份,比如是谁谁的妈妈。说明你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


我是现在。我比较活在当下。可能“现在”能代表我。而我一直是在变的。

王老师:什么是当下?当下有多长?还是当下没有长度?亦或,当下是连绵的东西?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有当下吗?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真的不想是“我”。“我”真的很有限,有些瞬间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

王老师:这个答案与“我是我所是”构成两个极端,余下的在中间都可以发生。



三.那只叫达利B的兔子,我们从它身上追问了什么?



王老师在讲故事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提问及引导,以启发所有人转换角度思考——

我们是如何给动物分类的?动物又是如何获得了它们的名字?这些名字是从何而来?我们是如何给事物命名的呢?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住在哪儿?比如,为什么我们要住在方方正正的屋子里,而不是球形的屋子里?

那些围观黄鼠狼攻击主人公兔子的其他兔子们,它们的害怕有什么用呢?它们为什么害怕?达利B的勇气是“因为知道而有了勇气”,还是“因为不知道而有了勇气”?如果是“因为不知道而有了勇气”,那还叫勇气吗?那叫运气。



如果不回答要受到惩罚,那么惩罚的规矩依据是什么?要是不依据原则那就是糟糕的惩罚。

黄鼠狼告诉它“你是兔子”,其他兔子告诉它“你是英雄”,而达利B这只兔子真的知道它是谁吗?如果它是一只兔子,它和剩下所有的兔子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它是英雄,什么是英雄呢?(小孩:它是男生)为什么男生才可以当英雄啊?



同样是生死攸关,是“毒气”更为本质,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空气”更为本质?在一个我们认为的艰难时刻,我们认为我们看出了本质,这仅仅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非常量化的,我们认为的,一个东西。但是,它和我们的本质并不一定有最直接的关系。只不过那个时刻,你的知觉(感受力)更强大,但它未必是我们本质的东西。



四.由一个问题所引发的……



一个关于“我是谁”的追问开启了其他问题,探讨和思考,在活动之后以不同方式延续着:

有人跟孩子回家之后,一直互相问“你是谁”,得到了十几个答案;有人跟朋友探讨绘本里那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兔子,是真糊涂还是难得糊涂;有人探讨孩子在游戏当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与直接面对问题的探讨,各自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收获?



一位老师,不急于灌输你答案,愿意陪你一同探讨也许是“无解”的问题,这是一个美妙的、互相说服、互相启发的过程。这样的启问,令我们对许多惯常行为提起了敏锐的察觉。

更重要的是活动当中始终萦绕的宽待氛围:回答的差异是被鼓励的;沉默是被允许的;追问是被允许的;反对和质疑也是被允许的。所有的反应都能得到中肯的反馈和引导,提醒我们注意发言的依据,帮助我们清晰边界和规则,肯定思考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避免陷入自以为是的陷阱。在自由而理性的沟通氛围下,在场的大孩子和小孩子,能罕见地保持着注意力。



最令人难忘的是沉默,孩子面对问题时,意味深长的沉默。尽管所有的人都在凝神静气,等待回答,孩子依然忠诚于自己的真实,沉默着,随之涌出泪水。

忽然体会到兔子达利B的某种心境,不知道自己是谁,除了不知道答案,还有那些翻涌的“难以名状”,也许是羞愧,也许是迷茫,以及孤独。不禁反思,是不是“所有的“都能被表达?

当被问及“你是谁”,能被语言表达出的,都是极其有限的,大片混沌的、不在场的、在场的,都可以构成“我之所是”。祝愿所有的表达,所有的沉默,所有的心,都得到深刻的理解。



五.反响



郭红:非常感谢司徒和王歌老师给雅迪同事和孩子们带来了这个主题 “我是谁”。因为在我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中,一直东突西撞地在找寻自己,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我能在小学或中学时期遇到王歌这样的老师给予点拨,今天的我呈现出的状态可能和我现在就有很大不同了。所以那天的课程非常有价值,尤其王歌老师面对孩子和大人两个人群引导讨论这么个复杂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真是一流的!


冉丹:我当天的感觉是被打了迎头一棒,晚上回家回味,发现自己只顾着跑,好多东西都忽略了,小小的美,小小的道理,人生很珍贵的东西…都没好好对待,是应该慢下来,从容一点。


湾湾:我也想当一个哲学家,能去探索这些奇怪的问题。我知道了我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我,我是属老虎的我,是天蝎座的我,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我,是不爱写作业的我,是很贪玩的我,是做事很慢的我,等等。这个兔子没弄明白自己,没弄明白别人,没弄明白这个世界,就像我以前的样子。但是不管是以后可能成为哲学家的我,还是以前像兔子一样的我,我都喜欢。


巧巧:达利B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它不断思考和寻找答案,即使吃东西时也思考自己的脚。它还特别勇敢,这是值得我学习的。不管知道不知道自己是谁,勇敢和自信都很重要。这次活动,我特别有收获。


安赟: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这个绘本。一只名叫达利B的兔子拒绝接受由“兔群”设定好的规则,对周遭习以为常的一切不断发问。面对来自杰西D——一只黄鼠狼的袭击,其他兔子都迅速躲了起来,唯有达利B不慌不忙,对杰西D连发好几个脑残式的询问:“你是獾吗?”、“你是大象吗?”、“还是鸭嘴兽呢?”、”你住在湖里吗?”、“还是水坝上?”剧情反转,当杰西D要扑上去吃达利B时,达利B将杰西D一脚踢飞。众兔子围上来,称它为英雄。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想,没有人真正知道。而我之所以讨厌这个故事,尤其讨厌故事中的达利B,是因为这样的 happy ending 严重夸大了“勇气”的意义。跟黄鼠狼相比,兔子明显处于食物链的下端,而一只无知无畏的兔子之所以能够战胜黄鼠狼,不过是因运气实在太好。事实上,那些美好的词汇:“爱”、“自由”、“勇敢”、“执着”,并不必然能带来幸福,或者那些我们所认为的美好事物。

就以“勇敢”来说,“勇敢”并不能绘制一副蓝图,更不能承诺一种特定的美好结果。如果非要说“勇敢”有什么意义,我想,它仅仅是承诺人们可以自由地去追求。事实上,不需要有人教,更不需要被强压着头,这个社会上99%的人依循着求生本能,就晓得像兔群那样小心翼翼、循规蹈矩地在社会集体制定的学历与成就游戏规则下过一辈子。

讨厌归讨厌,我多少还是会对达利B高看一眼。如果对个体意志的赞叹并不依赖于它是否引向“成功”,那么作者Jon Blake分配给达利B的最后成功命运就是个多余的情节。不但多余,甚至是误导性的,它给人造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错觉。事实上,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

其实,人生哪来那么多凶险恐怖狂风暴雨,大不了失败,我们就是回归平凡罢了。冒险成功,记得回来告诉那些守在原地的人,给他们力量;冒险失败,你会拥有一个很浪漫的故事,你会很高兴,自己曾经很勇敢。自己看到的风景,自己刻在自己的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