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读书会”以文艺哲学唤醒“童心”的力量
新华网北京8月25日电 “我听见了笑容的声音”、“每次我都带不走的是脚印”……8月炎夏的一个午后,在北京大方家胡同的一处僻静茶室,伴着一句句充满想像力的稚嫩童音,参加“童心读书会”的孩子和家长在温馨的氛围里又结束了一次欢乐相聚。“童心读书会”是雅迪传媒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已持续举行了14期。读书会每期围绕一个绘本,邀请绘本作者、绘本翻译者、画家、诗人、作家、哲学家、学者等不同领域的人,为成人和儿童做文艺哲学方面的导读。让亲子两代人同时沉浸在同一个绘本故事里,分享各自的感受思考,真正了解彼此。
刚刚结束的为期两周的“我和我的五官”哲学绘本课,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王歌老师,选择了《看不见》《痒痒熊》《好安静的书》《我听到酸黄瓜》四个绘本进行哲学启蒙,引导孩子与家长一起追问、一同重新体认:“五官”如何影响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及自我等问题。
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晦涩的哲学词汇,没有拘谨和束缚,只有尊重和平等地交流……读书会上,王歌以温柔的语言不断激发出了孩子们的表达欲。王歌说,她特别欢迎“杠精”,她鼓励孩子们说诗一般的语言,说古怪的话,甚至是疯话。在王歌看来,哲学教育对孩子短期难以看到影响力,但长期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优秀的孩子一定是有思辨能力的。曾有一个孩子对我说‘哲学课是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有批判精神,把我们认为是对的但其实是不对的事情纠正过来。’他能理解到这样,我很惊讶,可能我做的教育不一定对他考试什么的有用,但一定对孩子自身的生命有用。”
谈及为什么从“五官”角度切入讲哲学,王歌表示,“哲学首先需要怀疑的天分,怀疑所有的‘习以为常’,悬搁我们认为‘肯定对’的东西。就像我们以为‘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而紫外线和红外线存在于视力范围之外。又比如,爱斯基摩人对白色的描述有一百多种,可见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又与实际情况是有隔膜的。在文字概念的束缚下,面对真实而鲜活的事物,我们经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正的看见、听见、闻见、触见,是需要放下‘成见’的,需要我们因时因地的考察和思考,以免被‘成见’所蒙蔽。”
近年来,“儿童哲学”这个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教育圈和媒体的视野中。与此同时,儿童哲学不仅进入了国内的某些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也吸引了不少童书出版者的关注,市场上涌现出了一些标有“儿童哲学启蒙”字样的绘本。什么是儿童哲学绘本?从事哲学教育工作多年,王歌的理解是它更有歧义,更有开放性,趋向于无解,更承认自己无措,如果是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就是哲学意味的绘本。“哲学是把我们想当然的事情模糊化了,比如《好安静的书》这个绘本,‘安静’是很难表现和讨论的,但它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听力上、心理上新的认知。”第一期嘉宾绘本翻译者冯艳也持类似的看法:“看绘本未必要有所谓‘正确引导’,就像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没有正确答案,甚至是答案。讨论比答案更重要。”
据了解,秉承着“分享、陪伴、共生”的理念,雅迪传媒公益面向不同人群开展文化艺术类的公益活动。以绘本为媒介,雅迪传媒公益还把视角投向了“留守儿童”的成长。从2014年开始,他们发起了“让照亮你童年的作品继续照亮他们”的公益活动,向偏远地区的学校捐赠优秀儿童书籍和进行绘本课讲座,至今已经走访湖南、河北、甘肃、江西 4个省的14 所小学与幼儿园。
2019年伊始,雅迪公益在儿童艺术教育推广方面也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小学推行“儿戏”戏剧教育。“儿戏”注重设计启发式观察训练和形体训练,通过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拓展世界观,打开想象力,用戏剧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从而锻炼表现力、思考力与合作执行力。目前他们已与北京东交民巷小学戏剧社完成《在那树下》的原创舞台剧,并于2019年6月进行了汇演。
“我们注重每一位参与者的精神和心灵成长,凭借文学艺术的滋养启迪,让成年人放下额外的负担和压力,释放童心,实现精神的通达畅快。让孩子因为文学艺术的涵养,将他们的赤子之心保护得更为持久与丰厚。”童心读书会发起者司徒志岚介绍道。